帐户: 密码:

2021:新能源“双城记”

Pub Time   2021-12-20   

        在原材料暴涨的“碳中和”元年,光伏与风电却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暴涨与暴跌都不是一个健康行业应有的生态。在周期性的规律面前,我们或许需要寻找到实现“碳中和”的最理性路径。

     对新能源来说,2021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021年11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中国内地富豪榜单。在今年的富豪榜单中,依靠清洁能源和碳中和相关业务积累财富的富豪比例从八分之一飙升到了四分之一。而另一个让人惊艳的飙升则是原本并不起眼的罗立国家族,他们不仅在内地富豪榜的排名飙升至前20名,其财富也相比于去年增长了近10倍。

    罗立国家族财富的飙升毫无疑问是得益于合盛硅业在今年股价的疯狂上涨。2021年1月4日,新年第一天的合盛硅业收盘价仅仅只有32.98元,到了9月14日,合盛硅业的收盘价就超过了240元。

   火箭般上涨的股价让罗立国家族的财富水涨船高,一跃成为了新能源产业富豪榜的首位。不仅仅是罗立国,很多光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都在2020年实现了身价暴涨,进而提升了在富豪排行榜的排名。这场疯狂的造富运动背后,是今年光伏产业链“涨”字的主旋律。

                   

      同样在11月,风电市场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2021年“跌”的主旋律。11月8日,中广核象山涂茨海上风电场风电机组采购中标候选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报价10.724亿元,折合单价3830元/千瓦。今年仅有2个公开的海上风电风机采购项目,此前公示的华润电力苍南海上风电项目的中标单价也仅有4061元/千瓦。

      海上风电的低价只是今年风电价格战的冰山一角。在海上风电的千瓦单价突破4000元的同时,陆上风电的千瓦单价已经逼近2000元。

      2021年,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了原材料的上涨。钢材、硅料等与新能源直接相关的原材料价格一路暴涨。然而光伏与风电在今年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新能源产业又一次“普普通通”的周期性变化?还是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开启新方向的起点?

光伏的“挤出效应”

     12月8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硅业分会)发布了最新数据,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5.6-26.9万元/吨,成交均价在26.2万元/吨,周环比下跌3.75%;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5.3-26.7万元/吨,成交均价在26万元/吨,周环比下跌3.6%。

    周环比下跌的趋势并不能缓解今年光伏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要知道在2021年初,硅料价格还不到10万元/吨的水平。也就是说短短一年的时间,价格暴涨了一倍多。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这一单向产业链条组成。源头硅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上产品价格的上涨。但是终端电站与其他产业链环节不同,它并不属于传统制造业。无论是之前的补贴时代,还是现在的平价时代,光伏电站的收益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硬件成本是决定光伏电站投资的核心因素。

   2021年初,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可能达到55吉瓦至65吉瓦。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工业数据,1-10月光伏新增29.31GW,仅比去年同期22.87GW多出6.44GW。10月装机3.75GW,更是不及去年同期的4.17GW。如果按照目前的装机速度,不要说今年无法达到光伏行业协会预计的55GW装机目标,超过去年48GW的装机规模都无法实现。

            

     显然,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产品的涨价直接导致了光伏电站投资成本的上涨。在光伏电站收益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电站投资的热情被压制了。但是发电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末端可以选择减少投资。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可以选择将压力传导给下游。在供需两端都足够强势的情况下,产业链中部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2020年底到2021年初,不同尺寸的单晶组件价格大约在1.6~1.7元/w。而在最新的光伏组件采购招标中,组件单价大约为1.8~1.9元/w。而在今年组件价格最高的时候,大约是2元/w左右。

     从上涨幅度来看,硅料价格涨幅超过100%,而组件价格涨幅大约只有15%。如果我们分产业链环节来看,越往产业链的下游(除去电站),涨价幅度越低(硅片价格的涨幅约为50%~60%)。国内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就曾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光伏产业链的涨价最终会把更多的压力压在组件企业头上。

    实际上,这种“挤出效应”不仅仅是把更多的压力给予了组件企业,或者说组件企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只是这一系列影响的第一层。当中游企业价格接近成本线无法再降后必然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衡,最终这种负面影响会传导给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供需错配的“好与坏”

    2021年行将结束,对于今年光伏价格暴涨的原因,也已尘埃落定。通威认为,今年光伏产业链涨价主要有三个原因:产业链不均衡造成了供需错配;疫情受控制后,海外需求拉动了国内产能产量;全球工业品处于涨价周期,大宗物资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涨,叠加部分地区限电、原材料紧张等原因。

     在采访中,通威给出的涨价结论与其他光伏企业基本一致。不难看出,供需错配是本轮涨价的主因,这也是光伏产业多年以来,数次涨价潮的共同原因。而且光伏产业链的特性似乎也决定了供需错配的问题总是会重复出现。

     通威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单从硅料来说,硅料属于大化工行业,投产周期长,产能短期内无法释放。而光伏制造扩产周期明显短于硅料扩产周期,出现供需错配,短期内就快速推高硅料价格。

     截至2021年底通威高纯晶硅产能达到18万吨。除通威外,保利协鑫、新疆大全、东方希望等企业都在积极扩大产能。

按照正泰新能源公司的预计,供应链价格在今年将持续保持高位。到2022年上半年,“鉴于历史表现一季度组件需求通常不大,并随着“双控”指标归零,新增硅料产能释放,供应链价格有望得到缓解;而明年下半年价格回落幅度较上半年则会更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拐点已经开始显露出苗头。11月30日,全球最大硅片、组件制造商隆基股份自去年5月以来首次下调硅片官方报价。两日后,全球第二大硅片制造商中环股份也宣布降价,且相关产品降幅大于隆基股份。除了成本下降的因素外,持续近1年的涨价对终端电站建设的影响以及开始逐渐显现。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势必要采取一定得措施释放库存,平衡上下游的供求关系。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供给与需求达成动态的平衡,而价格在这一过程中上下波动。这也意味着光伏产业未来类似的“供应链危机”可能会一再地出现,甚至形成常态化。

    过往的历史似乎也验证了而这一点。从2000年光伏开始发展,到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滑,再到短暂的反弹与双反。之后光伏在经历复苏与“531”,最终到了今天“碳中和”时代的未来主流能源机遇。光伏已经从纯粹的政策扶持驱动,转向市场需求驱动。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产业和企业的起起伏伏,从未缺席。

   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对外发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系列研究报告。报告预计到2060年中国光伏总装机将会达到35.5亿千瓦,与2020年底的累计装机253GW相比,将要在此基础上再增长超过13倍。

    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意味着光伏行业光明的未来,也意味着“供应链危机”随时可能会再度爆发,而且短期内难以消失。如果说光伏行业注定要充满波折,涉事其中的企业绝不会“束手就擒”。

   偏向产业链中下游的正泰新能源选择“一个基调三个抓手”,以提升资源利用率为主基调,在降本、增效、寻利润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发展。“在光伏市场开发上,可以由自主开发模式向合作开发与定向开发转变,提前锁定价格和成本;增加海外新兴市场布局;积极布局电力交易和碳市场,增加存量和增量资产收益,提高运维市场竞争力。